2016年11月08日
“洁丽雅”落户阿拉尔市,怀着一个大大的梦想。“用世界上最佳的棉花,做世界上最佳的商品”,这句话悬挂在新越丝路厂区最显眼的地方。
安福家园项目投产后,新越丝路依托南疆优质的棉花资源,不断朝着这个梦想行进,而如何让2000多名职工都学会本领,并参加到公司行进的脚步中来,从一开端便检测着新越丝路的经营者们。记者在采访中能深切地感到,职工与公司同步生长中聚集的向上力量,构成了新越丝路公司发展和民族团结的巩固基石。
最难得是有耐心
10月27日下午,新越丝路后整理车间,上百名女工正忙着手中的活计。来自阿克苏地区乌什县的阿丽耶姆·玉苏普坐在缝纫机前,在手和脚的默契配合下,一条毛巾被在她手中快速向前移动。
说起这个姑娘,毛巾出产常务副经理于兴明连连夸赞:“她去年10月才来,别看来的时刻不长,平均每天能完成1500条毛巾被的缝边作业,远远超越同期来的女工。”
与阿丽耶姆相比,别的女工上手相对要慢一点。“不少少数民族职工由于语言上的妨碍,接受起来相对较慢。”在于兴明眼里,公司既然是一个民族我们庭,就要让所有职工都得到生长和前进,而他的办法最简略也最难得,即是要有耐心。
安福家园培养熟练工是一个探索的过程。“最初我们并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,一直在思考和探索,希望能探索出更有效的办法。”说起招工用工的过程,新越丝路总经理夏敬永直言很辛苦,但看到现在的情况又满心欣慰:“作为劳动密集型公司,我们的少数民族职工留存率达到85%,比汉族职工还要高出30%呢。”
三分之一的骨干
“要用好少数民族职工,就要培养出一批少数民族技术骨干。”早在项目落地之初,新越丝路办理人员就认识到了这一点。
2012年,新越丝路从周边团场和工作院校挑选了50多名少数民族职工,赴浙江、湖北训练。回来后,这些职工成了一期项目运转的技术骨干,更主要的是,经过他们的传帮带,使一批少数民族职工更快地完成了向产业工人的转变。
安福家园后整理车间横缝班班长、本年22岁的卡马里江·库尔班江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,从浙江训练回来后,由于表现出色走上底层办理岗位,工资也涨到了4500元,他还先后引荐家人、亲属、朋友十几人进入公司。
“班里有37人,8人是汉族,别的是少数民族。”卡马里江介绍着自己办理的这个“小家庭”,“一开端有的人很懒散,常常找理由请假,我就给他讲我的阅历,督促他好好作业多赚钱,时刻长了,也渐渐琢磨出一些办法,管起来更随手了”。
说起我们的联系,卡马里江笑了:“联系很好啊,常常聚餐,各种节日都一起过。”
“像卡马里江这样的少数民族底层办理人员、技术骨干,已占到公司的三分之一以上。”新越丝路人力资源部部长刘长伟说。
纺纱出产副经理屈玉彬说:“我们车间的班组都是少数民族职工和汉族职工搭配办理,不仅对作业起到了很大的推进作用,各民族职工的联系也在无形中增进了。”
四本教材的背面
温却木·艾合买提在新越丝路人力资源部做训练作业快两年了,在一轮又一轮的训练中,她从我们眼里的“小跟班”生长为独当一面的业务能手。她桌上有一套“标配”的作业“搭档”——4本用做学员训练的双语教材,它们可没少发挥作用。
2014年年末,新越丝路一期项目投产日期临近,如何能让很多新招录职工尽快具有基本的专业技术知识并持续下去,变成摆在公司办理人员眼前的疑问。为了提高训练效率,新越丝路专门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和双语人才自立编写、翻译了4套双语教材,公司规章、纺纱、毛巾等流程的操作方法等内容,都用“双语”做了具体介绍。
次年3月,新教材投入使用,简略通俗的内容让新入职职工学习起来方便了很多。“到目前,4套教材累计打印2万余册,超越2500名学员接受了训练,双语才能和纺织专业基础知识得到普遍提升”。
除了自立训练,新越丝路还使用浙江省援疆平台,与阿克苏工作技术学院、阿拉尔工作技术学校签订校企协作协议,开设了纺织技术训练班,逐步建立起少数民族人力资源库。同时,公司还与西安工程大学签订长期委培中、高级办理和技术人才协议,用来培养南疆中、高级专业人才,构建多层次的少数民族用工部队。新越丝路“密码”之一:职工与公司同步生长聚集向上力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