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产品组合设定之后,接下来就是进货选品了。
这进货分为两种基本类别,主动进货和被动进货。所谓主动进货,就是自己找到上游供应商,指名道姓对某类商品的进货。所谓被动进货,就是别人找上门,问你要不要货。
关于进货问题,先得说明几点:
一、 进货成本
所有进来的货,都有成本,这个成本不仅仅是进货的资金成本,而且包括了库存成本、陈列成本、销售成本。并且,不论是否产生销量、是否产生利润、这些成本都是要出现的。所以,不能认为是供应商铺底进的货,售后再付款,就以为没有成本。
二、 牢记产品组合
既然做了产品组合设计,在实际进货的时候,就要确保是在这个产品组合的范畴以内,别跑偏了,就像盖楼,要时刻保持工程进度与设计图纸的一致性,不然这楼就盖歪了。
三、 库存表的及时更新与查看
产品组合设计里,有对应的库存参考值。各类产品应该有个对应的库存量,还需要形成库存表,并保持及时的更新。在进货时,得要对照当前的库存表进行数量核算。当心别被供应商忽悠,或是贪图眼前的进货奖励政策,脑子发热便开始超量进货。
四、 门店信誉担保
所有进来的产品,都是以本店的信誉作为担保,再进行销售的。在这个问题上,老板要有所警惕,产品要是有问题,不是简单退给供应商这么简单的,而有可能会砸掉自己的店招牌,毁掉好不容易培养起来的回头客。
无论是主动进货还是被动进货,在进货之前,老板先得要对进货渠道进行主动了解,以自己所设定的产品组合为基础,涉及到各类产品的厂家或当地经销商,进行主动了解,主要手段包括:
1, 走访熟悉的同行门店,收集供应商信息
2, 列席本地的行业论坛,或是综合型订货会
3, 留意当地经销商的广告
4, 网络搜寻
5, 主动联系相关厂家,询问其在本地的经销商信息
6, 身边人脉圈子的了解
对上游的供应商群体状态,通过一个汇总的表格来集中体现:
这个表格整理出来,老板对本地的供应商群体情况,大概也就有个谱了,到时候不会被上门的业务人员瞎忽悠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