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产品型社群
产品型社群核心点在于“功能”和“需求”的持续性连接,以小米手机为典型。小米的社群形态是产品+社群+粉丝,产品是支撑整个社群存在的基础;社群是入驻商户,第一批忠实粉丝,也是整个社群运转的核心参与者;粉丝是来往的人流,是社群生态实现交易闭环的关键。从米1到米4、青春版,红米、红米note,电视、平板、盒子、路由器、充电宝,等等,整个产品线,覆盖面比较广,而且还在不断扩展延伸。理论上,只要有用户“需求”,小米的产品线上就会有匹配的产品出现。
产品主要在于功能性作用,满足的也只是用户的需求。这样一来,小米要把自己与市场同类产品区别开来,就必须以高性价比为噱头,甚至让“利”给用户,让用户感觉到自己捡了大便宜,然后快速积聚起来,持续关注,所以小米到目前为止,还是靠高性价比维持整个社群。由于是以产品为主,产品型社群要具备持续的产品迭代更新和创新驱动能力,不断刺激用户的需求,保持必需的新鲜感。
2. 情怀型社群
情怀型社群核心点在于“魅力人格”和“情感寄托”的持续性连接,互联网时代的品牌玩的就是一种“榴梿精神”—喜欢的会爱到骨髓,不喜欢的会完全无感。人们根据品牌偏好会形成不同的小的圈子、不同的社群。此社群以“罗辑思维”为典型。“罗辑思维”应该是社群经济最早的定义者和实践者。
自2013年首次试水付费会员制,在6个小时内创始人罗振宇便从粉丝的口袋中“捞”出了160万,第二次会员招募募集800万元也仅仅用了一天。目前VC圈对“罗辑思维”的估值上限已达1亿元,让人对社群商业的力量惊叹不已。“罗辑思维”之所以能够讲一个远远超越自媒体的大故事,是因为它产生的“连接”价值更大。
“罗辑思维”每期视频(媒体)的点击量超过100万,微信粉丝达到了108万。想一想这100多万微信活跃分子的社交链吧,以去掉重复好友后保守估算,按每个人通讯录有100个好友计算,“罗辑思维”能覆盖1亿人。而且大部分是微信上非常活跃的、属于铁杆粉丝的、代表未来的年轻人!因此,“罗辑思维”具有巨大的未来商业价值。
“罗辑思维”的成功与它独特的社群运营模式相关。它采用娱乐节目的玩法,罗振宇们都是讲故事的高手,他们深知这个社会最缺少的就是简短而具备话题属性的内容,而且99.99%的中国人骨子里都很压抑,所以,他们提出了鲜明的社群价值主张:“有种、有趣、有料。”“有种、有趣、有料”地讲故事是最能贴近刚需的;“罗辑思维”产品背后的罗振宇本人“死磕自己,愉悦他人”,在互联网媒体中蹚出一条新路,毫无疑问是个异端。正是因为他的不同凡响,“罗胖”这个魅力人格体才能吸引百万级别的用户,形成一个气味相投、互相信任的社群。
尽管“罗辑思维”的视频与微信内容免费,但在社群中,有形形色色的商业模式可被探索:比如“爱我就包养我”的会员招募活动,再比如互联网出版实验—“不剧透物品清单、不提前预热、不打折销售、仅以推荐人的魅力人格背书为核心的图书报限量闪购活动”,8000套单价为499元的图书礼包在90分钟内被抢光。
3. 结构型社群
结构型社群核心点在于社群成员“人”与“人”之间的持续性连接,结构型社群还可细分为知识型社群和关系型社群。知识型社群,比如李善友的颠覆式创新研习社。关系型社群以正和岛、黑马会之类的企业家精英社群为典范。